瑶族结婚习俗特色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3/09/02 00:00:00   来源:祥安阁风水网

        瑶族是我们中国迁徙次数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结婚习俗有着很奇异的色彩,也蕴含着很深的民族底蕴。下面就来看看瑶族结婚习俗有何特色。

  新娘出嫁的前一天,远方的亲朋好友就会赶到新娘家,准备第二天的的送亲,新娘家会盛情款待这些亲朋好友。

  出嫁当天,新郎家按照事先说好的条件(即说媒时约定的),派出厨师和工作人员将头天晚上送来的酒肉做成佳肴,款待来送亲的远近亲友。而新娘要由伴娘陪伴梳妆打扮。之后,新娘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顶着瑶家特制的红盖头,由其姐姐拉着从正门走出。

  接近午时,送亲的队伍(瑶家叫“亲家客”)开始上路。不论男女老少、长辈晚辈,新娘的父母邀请到的一般都可以去送亲。送亲时,伴娘必须撑着红伞为新娘遮阳遮雨,意为新娘的纯洁。

  待将到新郎家时,新郎家迎亲队伍吹着唢呐,行接亲礼,新娘在入村的路口处要“上刀上、过火海”表示对新郎的忠贞。新郎家燃放鞭炮,敲锣打鼓,由新郎家的人牵着新娘新娘,将新娘和“亲家客”接到新郎家。

  接着就是佳肴盛情款待“亲家客”午餐和晚餐。午餐和晚餐时,新郎方的客人(叫“老房客”)派出代表(男陪女,女陪男)用大碗酒和大块肉陪“亲家客”饮酒吃肉,大有不把“亲家客”灌醉不休之雄心。

  酒足饭饱之后就是“踏房”,就是男女双方的亲友坐在一起,由“清水公”(婚礼仪式的主持者,也是说亲时的媒人)重复说媒时承诺女方的各种条件。没有异议后,准备下一个节目:“拜堂”。

  待三更过后,新郎家的迎亲队吹着唢呐,敲锣打鼓到新娘的住处喜接新娘。由新郎家火头军点红烛,题诗句,宣告“拜堂”正式开始。

  新郎新娘拜堂分为拜天地,高堂,拜兄弟姐妹等。拜天地和高堂要12拜,每一拜由6小拜组成。

  拜兄弟姐妹要拜6拜,如果双方亲属人多,新郎新娘可能要拜整晚到天亮。不过,拜得越多,所得的礼品就越丰富,就是累点,机会也是不多的啊。

  不参加受拜的亲友,就会围坐在篝火旁,进行瑶族的一个传统节目――对歌。

  拜完堂后,新娘由伴娘送进新房,取下新娘顶在头上的红盖头,婚礼仪式就算完成。

  瑶族婚礼一般要进行两天,在这两天里,来祝贺和喝喜酒的人络绎不绝。即使是没有请到的过路客,只要愿意到新郎家,都会受到主人的友好和盛情的接待,我就是这么去的哦。

  第二天早晨,待双方的长辈亲属起床后,新郎新娘马不停蹄的帮忙打洗脸水,你可不要推迟,这是他们对你的尊敬,当然,梳洗完毕,不要忘了打赏新郎新娘红包或礼品。

  早餐后,“亲家客”的队伍返回时,新郎家同样吹唢呐放鞭炮敲锣鼓送出村外,一般是送到原来接新娘的地方,婚礼就算结束。

  瑶族结婚习俗

  瑶族婚姻制度,今昔均为一夫一妻制。清至民国时期,由于当局实行歧视少数民族政策,曾禁止与汉族通婚。据《过山榜》载:王瑶子孙之女,不许嫁与百姓(汉民)为婚,若不遵律令,应罚女子作酢三瓮,无节竹子三百根,狗角作梳三百副,老糠纺索三百丈。

  本族内部通婚,缔结形式有二:一是青年男女通过节日喜庆、集会、走亲等场合结识交往,对歌传情,自由恋爱,这是主要缔结形式;二是托人介绍,托媒说亲。不论哪种形式,必须双方父母认可。男女双方有意,就互送定情信物。定情信物一般有布鞋、花带、手帕、围巾、雨伞等。江永县瑶家姑娘“定情带”信物,是一种棉线彩带,绣有各种花纹图案及福寿、勤劳、幸福、美满等字样,种类有裤带、背孩带、绑腿带、包裹带、衣襟带、头巾带、袖口带、围裙带等。对“定情带”在当地曾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位勤劳勇敢的瑶家后生爱上一位聪明伶俐的瑶家姑娘。一天,后生买4斤猪肉,包4个红蛋,封4个银毫的红包,去女家送礼定亲。姑娘为了表达对小伙子的真挚爱情,便用自纺的白棉线和蓝棉线织成一根方纹带,捆上一段蓝色土布,赶做一双漂亮布鞋,送给后生,作为定亲回礼。后生收到这些回礼后,用蓝色土布做了一件新衣穿在身上,把方纹带系在腰上,表示他俩永结同心,身心相连”。后来,瑶族男女青年觉得这方纹带既朴素又美观,大家争相仿效,代代相传成习。瑶族男女青年便把这方纹带称为“瑶家定情带”。江永源口瑶族姑娘还有坐“红凳”表情的习俗。这里的瑶家姑娘年满18岁,父母就请最好的木匠做一张凳,四条腿,一尺高,木料多是酸枣木、枫木、红檀木等红色木质的木材,称“红凳”,红凳做好后归姑娘个人使用,用来绣花、织带等。如果有小伙子来访,姑娘将红凳从闺房搬出给小伙子坐,意是姑娘相中了该小伙子。

 1  2  3  4 [下一页]

永州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风采

永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