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老人开办红军长征家庭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5/04/30 08:52:06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编辑:徐佳

  


  图①:蓝山县楠市镇朱家村杨彰钊家的老宅。

  


  图②:杨彰钊展示当年红军坐过的木椅。

  


  图③:当年红军用过的青石砚台。

  照片均为杨雄春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杨雄春

“青石砚台放在书桌的左上角。”“注意轻拿轻放,不要损坏文物。”4月29日一大早,从香港回到老家蓝山县楠市镇朱家村的68岁的杨彰钊,在祖屋里忙碌开来。这次,他专程从香港返乡,就是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开办一座红军长征家庭博物馆。

红军首长住在家中

杨彰钊老人的祖屋是一座上下两栋、中间天井,青砖黛瓦的四方形古宅,距今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

杨彰钊告诉记者,父亲杨昌品生前多次与他谈起,1934年秋天,有一支红军队伍从本县土市镇方向来到村里,其中一位头戴五角星帽子的红军首长在家里住了三天两晚。

据杨昌品生前回忆,住在家里的红军首长由于感染了风寒,身体极度虚弱,路上被红军战士用凉床做的担架抬着。为了方便红军首长调养身体和办公,家里为他腾出下厅房右侧的一间卧室,20多名警卫战士持枪把守在房屋四周。

红军首长身材高大,身高大约一米七、八,湘潭口音。红军首长每晚熬夜办公,双眼通红。杨昌品当时主动用家里祖传配方的眼药水给他医治。在聊天中,红军首长得知杨昌品刚从“省立一师”(即湖南一师)毕业,高兴地说,自己也是在“省立一师”读的,是“校友”。红军首长还发动杨昌品参军闹革命。杨昌品说,自己想留在老家当一名教师。红军首长当即赠送了砚台、笔墨、水壶等给杨昌品,还鼓励他:“在后方教书也一样可以干革命工作。”

临走前的晚上,红军首长点起墙角的桐油灯,召集村里10多名思想觉悟较高的群众在房间里开会,宣传革命真理。红军首长在一方青石砚台上研墨,思索良久后,用毛笔在屋里的墙上写下红军标语。红军离开朱家村时,村里10多名身强力壮的青年参加了红军。杨昌品向红军战士赠送了一些草药。队伍向本县祠堂圩乡一带进发。

三代接力保护红军文物

“当年红军走后,邻居曾劝说父亲把墙上的红军标语涂了,把红军用过和红军赠送的物品毁掉,以免招不必要的祸端,但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认为,一支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而奋争的仁义之师,应该受到尊重。”杨彰钊说。

因此,父亲杨昌品和爷爷连夜拆下牛舍顶棚的一块木板,反转过来钉在墙上作室内隔断,还抬来一张古旧的大床挡在前面,把红军“校友”写的标语“藏”了起来。把红军官兵用过的青石砚台、桐油灯、太师椅等,以及红军赠送的物品,都搬到屋后的柴房里,再在上面用柴火遮盖起来。杨昌品全家更是对此守口如瓶,悉心保护。

1950年,杨昌品去了香港,在香港房屋署工作,直到1970年退休。他的五儿子杨彰钊、六儿子杨小龙全家也先后于1985年、1986年到香港定居。杨昌品到了香港后,仍然时常牵挂老家墙上的革命标语,和家里保存的红军文物,多次写信叮嘱家人,房屋内墙不要粉刷、不能涂画,红军文物不能损坏,一定要保护好。

杨昌品的6个儿女先后成家,1980年建新房的地基不够用,大儿子提出将祖屋拆除用于建房。杨彰钊坚决反对:“宁可搬到外面住,也要将祖屋和红军标语留下。”一家人还定下规矩,分家时,唯有红军文物不能分,统一保管好。

开办家庭博物馆

“父亲活了85岁,生前,他一直想在祖屋开办一座红军长征家庭博物馆,纪念自己这段终生难忘的经历。1995年,他在弥留之际,他反复叮嘱我们,一定实现自己的愿望。”杨彰钊说。

这次,杨彰钊准备实现父亲的遗愿。他先是联系工人对祖屋进行了加固维修。为实现“原情再现”,杨彰钊对红军当年留下的青石砚台、桐油灯、太师椅、木纹洗脸架、实木凳、皮箱等文物,摆放的位置、方向都精益求精。自己还多方走访,收集红军故事,充实展馆内容。

村民们在得知杨彰钊的想法后,大家纷纷捐献家里的红军文物。村民杨彰群把当年红军在村里用过的木床和八仙桌搬到了杨彰钊家的祖屋。杨彰仁捐出了红军战士用过的书桌和圆形木凳。

朱家村两委对此也大力支持,准备在杨彰仁的祖屋前,建设一处小广场,供前来参观的人们休息。村支书杨民生说,要把红军博物馆建成村里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子孙后代铭记红军长征精神,把朱家村建设得更好。楠市镇党委书记黄正军也表示,将全力支持杨彰钊兴建红军长征家庭博物馆。


永州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风采

永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