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文苑丨走进石板村何家湾
发布时间:2023/08/26 09:02:56   来源:新湖南   编辑:吴方明

■郑冬青

在蛮荒的湘桂边陲,走来了一支“赳赳老秦”的威武之师,他们豪气干云,通新道,平百越,置三郡,开拓疆土。在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中,尘埃四起,飘飘起舞,最后落在了一群群来自中原的披星戴月的赶路人身上,他们或者征伐、经商、迁徙、逃难,或者被流放、贬谪……他们“结庐在兹”“斯文在兹”“螽斯瓜瓞”,沉淀成了一个个古村落,江永的何家湾就是其中之一。

何家湾,是一个普通的古村落。作为潇贺古道上一个小小的驿站,它坐落在江永县潇浦镇的一个山湾里,后有靠山,山上树林阴翳,左右环抱,村前辽阔,河水潺潺,田地肥沃,村中一条弯曲的石板古道将古村的布局弯成了一幅阴阳太极图。这是一块藏风聚气又得水的风水宝地。鸟瞰何家湾,村内清代民国建筑鳞次栉比,飞檐翘角,似岳,五岳朝天;似马,万马奔腾。几条瘦削的巷子蜿蜒在高墙黛瓦之间,最后各自终于村边的门楼。残破的门楼、门当旁的抱鼓石、模糊难辨的石雕木刻和画图题文等,共同讲述着潇贺古道上曾经的风雨故事。

何家湾,又是一个不普通的古村落。这里岭多山少,村里村外全是清一色的青石板路;村子不大,但是把长长短短弯弯曲曲的石板路连接起来,据说可以长达十余里。石板路,就是何家湾古村珍贵而闪亮的名片,名片上的主角非出村的主干道莫属。村前,井旁,河上,一条宽约一米五、长约一千米平整厚重的青石板路,蜿蜒在田野之中,似一条游动的青龙,一头扎进幽深的古井,沉身匍匐,尾摆邻村,泽被着何家湾的子子孙孙。石板如此硕大、道路既宽且长、保存完好无缺,这在潇贺古道上是绝无仅有的!若是冬日雪后,叠加在古人依稀的脚印上,在弯弯的石板路上留下一行弯弯的脚印,天地氤氲,上下一白,唯有青山老树、门楼曲巷、戏台庙宇,连同瓦檐上袅着的炊烟,在巨大的白绢上渲染了几许墨痕……好一幅淡雅的“人如水墨画中立”国画小品!

何家湾,更是一个典型的古村落。曾应剑先生之约,走进了何家湾。剑先生,姓熊,何家湾人,其人如名,已知天命,颇具几分传奇色彩。他说,元末至正年间,为了躲避战乱,本村的何氏和熊氏始祖带领族人从山东青州南迁至此,已有近七百年了,因何氏人口多,村庄被命名为“何家湾”。在剑先生的引导下,我们沿着村中的主街道,漫步在石板路上,逐一拜访了熊氏门楼和何氏的三个门楼。锃亮的石板路,清幽的石板街,每座门楼前都有一个平整宽大的青石坪,特别是何氏底弯门楼前静卧着一块将近五平方米的青石板!如此硕大的整块青石板从何而来?如何开凿运输?如何加工铺砌?……想着这些令人不解的疑问,不得不赞叹何家湾先辈的勤劳和智慧。沿街墙上残存的“聚裕号”“谦益号”等,仿佛在讲述当年街上的车辙不绝、商贾穿行与货运不息,还有那里秦音客语里谈论的生意兴隆……如今,已是商铺紧闭,锁锈斑斑,台上空荡,有的民居断壁残垣,有的仍然挣扎不倒,其门楣、窗楣、壁照上还留存这里曾经的文化气息和美好期冀:“安土敦仁”“罄宜”“春熙”“性海情田”“树蕙滋兰”……漫步古村,剑先生不时地用俚语同熟悉的老人打着招呼,一边介绍说,何家湾有着耕读传家的文化底蕴,崇文重教,民风古朴,清代末期,有据可查的私塾就有十二个,还有仙姑观、檻口庙和古戏台各一座。信步在狭窄而幽深的小巷中,摸摸斑驳而结实的高墙,侧耳听听清脆而悠远的脚步声,抬头看看受到房屋挤压而成的一线天,偶尔出现的深闺少女,一个赧颜,侧身又消失在高墙深巷之中,悄悄而来,幽幽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透出一种优雅,一丝古韵。

何家湾,默默地在潇贺古道上迎来送往,迎来了“中国传统村落”的新身份,也迎来新农村建设的好时代:新修的公路连通了省道,新建的高楼栋栋林立,新引的自来水流进了各家各户,新设的垃圾箱清洁了村巷街道……我们走在公路上,驻足回望何家湾,夕阳薄山,将我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张贴在旁边出村的弯弯长长的青石板路上,而脉脉的余晖洒落在红墙黛瓦上,温暖了透着几分落寞和些许颓败的石板村——何家湾。

余秋雨曾将消失的魏晋风流、名士精神喻为时空里的绝响,不久的将来,古村何家湾和它的石板路也会步其后尘吗?到那时,潇贺古道上的风流故事和浸润着在门楼、炊烟里的浓浓乡愁将何处安放呢?

一审:吴方明

二审:黄柳英

三审:戴 勤

一审:王柯沣,二审:严万达,三审:戴勤

永州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风采

永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