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土豪”村支书涉嫌骗取国家补贴资金数十万
发布时间:2016/08/09 17:40:17   来源:人民铁道报   编辑:黄锐

  一个遭受“5·12”大地震重创的穷山村,面对国家数百万元的灾后重建补助款,贪婪的手伸向了它,编造假户口信息、冒用村里弱势农户的名义,几十万元被骗领不知去向。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本来是惠及农户的大好事,全村185户人家总共只有640亩退耕还林土地,村支书竟然胆大妄为,利用职务便利以个人名义虚报了40多亩,11年间涉嫌骗取补助款5万多元。这些不义之财被用来修豪宅、建山庄,村支书成了穷山村里名副其实的“土豪”!

  近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姚寨镇四合村多名村民向记者反映该村原村支书石任德上述涉嫌骗取国家补贴资金问题,举报材料长达数十页,红色指印触目惊心。2016年7月28日至30日,记者专程赶赴陇南展开调查。

  举报,我们的救灾款被村支书贪污了

  据官方媒体报道,2008年,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让甘肃陇南成为除四川主震区以外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全市因灾遇难337人,受伤7286人,116.52万间房屋倒塌,大量基础设施损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22.61亿元,九县区中有七个县区被评估为重灾县。在2008至2013年的5年灾后重建期间,陇南市短期内密集投入390多亿元,集中实施项目3905个,办成了许多陇南人民梦寐以求的大事好事,重点改善了全市城乡居民住房、基础公共设施等。

  大灾面前见识人性善恶。自2010年至今,陇南市武都区城郊乡(现已更名为姚寨镇)四合村上黄3社石五位(又名石五柱)等多名村民,连续几年向武都区委、陇南市委上访控告该村村委会干部贪污巨额救灾重建款问题,均无实效。上访村民认为当地纪委的调查处理避重就轻,遂向媒体投诉。

  “2008年5.12地震后,国家赈灾拨款,给四合村申报批下来91户重建,而实际只修建了69户,村支书石仁德(户籍实名:石任德)直接贪污了我村村民石具才、石进忠、石郭代、石章合、李明清五户重建户的国家救灾补助款十万元,还有17户重建户救灾款项不明去向。”在一份上访材料中,村民们直接指出了四合村委会干部的违法犯罪事实,十几页的材料末尾,是37个村民按压的醒目红指印。

  为调查村民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记者先后前往武都区委、民政局,最终在7月29日下午辗转找到了武都区发改局项目办主任尹玉田。尹玉田2008年时任武都区发改委副主任、陇南市武都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尹玉田向记者介绍说,陇南市武都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武都区灾后重建办)是2008年10月成立的临时性机构,武都区发改、民政、教育、卫生、交通、水务、林业、扶贫、统计等几个局委均有工作人员参与,主要负责灾后重建项目的进度统计、重建信息的上传下达等,他作为副主任分管具体业务。

  “大地震发生后,武都区政府首先成立了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对全区灾情进行统计,在10月份全面进入灾后重建阶段。灾后重建项目主要是针对重度损坏房屋,一般采用‘农户申请→乡镇灾情核查→区指挥部复查’的方式确定。2008年12月,甘肃省政府下发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核查受灾地区群众住房情况的通知》,武都区灾后重建办转发此文件并要求各相关单位在5-8月份核查复查的基础上,重新确认一次。最后的拨付资金就是在这次重新确认的基础上定户定额的。按照国家补偿政策,灾后住房重建每户补助2万元资金,维修每户补助3千元资金,重建户还可以同时申请贴息贷款1.75万元。这笔资金是分期分批拨付的,在启动阶段拨付30%,主体工程完成再拨付40%,竣工验收后拨付剩余的30%。资金由区财政局和区民政局两家单位负责拨付,由乡镇政府负责兑现到农户,审计、财政和监察部门监督,重建办不具体监管资金发放。其中城郊乡的竣工验收领导小组是由包乡县级领导白龙江治理局(武都区水保局)局长本建钊、城郊乡党委书记张宏录和乡长孟国荣组成,验收方式是乡村全面自查自验,在自验的基础上,区上进行抽查验收。区上验收组的人员组成是包乡县级领导任组长,包乡单位负责人及乡镇书记或乡镇长任副组长,区发改、民政、建设、财政、审计等部门抽调人员为验收组成员。”尽管已经过去了8年时间,尹玉田对当时的工作程序仍记忆犹新。

  尹玉田向记者提供了2010年9月17日由城郊乡填报的“陇南市武都区地震灾后农村居民住房重建(维修)竣工验收汇总表”,以及陇南市武都区地震灾后农村居民住房重建竣工验收农户花名册(城郊乡四合村部分)、陇南市武都区地震灾后农村居民住房维修竣工验收农户花名册(城郊乡四合村部分)。这三份重要档案资料表明,四合村2008年申报规划重建77户、维修66户;2010年实际重建验收88户,维修验收91户;重建验收户每户拨付国家补助资金2万元、贴息贷款1.75万元,维修验收户每户拨付国家补助资金3千元。统计数据显示,四合村2010年实际落实重建补助资金176万元,重建贴息贷款154万元,维修补助资金27.3万元。

  在上述重建、维修花名册中,记者确认村民举报反映的石具才、石进忠、石郭代、石章合、李明清5个农户的申领国家补助资金信息均属实。在随后的采访中,经公安机关协助查询,记者惊奇地发现,四合村重建竣工验收农户花名册里“李住龙”的个人户籍信息根本不存在,属于虚报,“李住龙”领取的2万元重建补助款和1.75万元贴息贷款去向不明;四合村维修竣工验收农户花名册里“曹五林、张万天”的个人户籍信息也不存在,“马五林”的个人户籍并非陇南市,这3个人完全属于虚报,他们分别领取的3千元维修补助款去向不明。此为后话。

  震惊,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村支书虚报40.7亩

  在村民的举报材料中,四合村村支书石任德、村主任马成林均存在虚报面积骗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的问题也多次被提及。

  7月30日上午,记者从武都区姚寨镇政府获取了一份由陇南市武都区纪委于2016年7月14日印发的决定书,内容显示,经武都区纪委查实:2005年四合村在实施退耕还林时,马成林利用职务便利,虚报退耕还林面积16.7亩,其中以村委名义虚报退耕还林面积10亩,截至2015年底领取补助资金22150元,以个人名义虚报退耕还林面积6.7亩,截至2015年底领取补助资金14840.5元,以上两项共领取补助资金36990.5元。其中33690元用于社内集体开支,剩余资金3030.5元由马成林个人保管,其做法违反了国家《退耕还林条例》第四十四条之规定。2016年7月6日,武都区纪委决定给予马成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2016年7月10日,武都区姚寨镇党委决定免去马成林四合村委会副书记职务。马成林主动辞去四合村委会主任职务。

  在马成林被武都区纪委调查期间,石任德似乎“逃过一劫”。然而事实终究是掩盖不了的。

  7月29日下午,武都区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负责人朱玉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四合村是从2005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管理工程的,全村185户640亩,补助款每年约135万元,至今已发放11年。每年由区林业局将该笔专款转到城郊乡财政所,乡财政所再发到农户个人手中。对于四合村上报的农户姓名、退耕还林面积等资料信息,区林业局做过入户调查,主要还是以城郊乡上报的原始资料为准。村民有没有实际完成退耕还林面积,区林业局会按“小斑”(林木种植范围)图标核查。四合村的退耕还林“小斑”图从2005年至今没有变化。

  武都区林业局向记者提供的“2005年度武都区城郊乡四合村退耕还林管理工程汇总表”显示,该村普通农户的退耕还林面积都在3-5亩之间,唯有石任德较为“突出”。仅2005年,石任德本人以上黄3社农户的名义申报30亩退耕还林面积,领取国家补助款6900元;同时又以下黄4社农户的名义申报10.7亩退耕还林面积,领取国家补助款2461元;石任德的父亲石吉庆以上黄3社农户的名义申报4.3亩退耕还林面积,领取国家补助款989元。根据知情人提供的信息,石任德与石吉庆2005年并未分家,且石家全家的承包土地只有4.3亩,石任德虚报的40.7亩退耕还林面积存在骗取国家补助款的嫌疑。如果按此标准从2005年领取到2015年,11年间石任德骗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在10万元以上。

  为了印证石任德的虚报骗领事实,7月30日上午,记者前往武都区姚寨镇政府。镇财政所工作人员查找到3份花名册,其中《2013年四合村退耕还林及医疗补助款发放花名册》标明该村退耕还林总亩数为640亩,金额为8万元,经办人为龙应红,2014年11月10日制表发放;《城郊乡四合村2014年退耕还林资金发放花名册》标明该村退耕还林总面积为640亩,生活花费补助资金67200元,管护费补助金额12800元,合计金额8万元,经办人为马成林;《姚寨镇四合村2015年退耕还林发放花名册》标明该村退耕还林总面积640亩,生活费补助资金67200元,管护费补助资金12800元,合计资金8万元,经办人为马成林,这份花名册上还有镇长赵海强的签批字迹:请认真核实,精准发放。

  记者仔细查看了这3份花名册,对村民反映的石任德虚报问题予以确认。其中2013年虚报40.7亩退耕还林面积,领取补助款5087.5元;2014年虚报40.7亩退耕还林面积,领取补助款5087.5元;2015年虚报40.7亩退耕还林面积,领取补助款5087.5元。

  据姚寨镇财政所工作人员介绍,城郊乡的退耕还林补助款在2013年是以现金方式发放的,由村里负责发给农户,实际上花名册上农户领取都是个人印章而非本人签字。2014年、2015年由镇财政所直接发放到农户的专用存折上。

  对于记者现场提出的质疑,姚寨镇镇长赵海强解释,他是2015年4月30日调任姚寨镇的,对以前的情况不清楚,本人也是第一次发现这样的问题。赵海强当即现场联系石任德核实,石任德在电话中回复说他上报的30亩退耕还林面积当年是特事特办,有林业部门批文,林业部门同意由石任德栽种30亩经济林并以退耕还林名义给予补助。石任德答应自行提供这份批文。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姚寨镇政府并未向记者提供该份文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14年6月24日,武都区纪委出具《关于反映城郊乡四合村有关问题的调查结论》,内容如下:2014年2月,城郊乡四合村村民石五柱等人先后多次向市、区领导反映该村支书石仁德(实为石任德)贪污退耕还林补助款等问题,经查,反映村支书石仁德贪污问题失实,但发现四合村委会存在乱收费、村务财务不公开等问题,决定对村支书石仁德、村委会主任马成林指出错误,批评教育,并由城郊乡党委对二人进行诫勉谈话。

  2015年10月15日,姚寨镇党委决定免去石仁德的四合村党支部书记职务。

  意外的一个小插曲是,2016年7月30日上午,对于“石任德”和“石仁德”名字不相符问题,记者前往武都区公安局城郊派出所进行核实。经值班民警现场登录户籍信息系统查询确认,石任德的户籍信息是在城郊乡四合行政村三社,曾用名“石永飞”。而石仁德“查无此人”。武都区、姚寨镇相关政府部门近些年的官方红头文件都闹了“笑话”。

  目击,穷山沟里的富支书

  陇南市武都区城郊乡于2015年5月28日更名为姚寨镇,四合村目前的村支书由镇党委副书记罗小龙兼任,其2016年7月10日刚刚被任命履职。被誉为武都后花园的姚寨镇风景秀美,四合村正位于姚寨沟旅游风景区核心区。据罗小龙介绍,四合村海拔16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80%,耕地面积640亩,全村有木瓜、马山、上黄、下黄4个自然社,总户数为222户,总人口为821人。由于地处深山,人均耕地不足1亩,村民多以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和外出打工为主,收入偏低。近几年虽然兴起了农家乐,但上规模的不多。

  7月30日下午,记者前往海拔1800米的四合村上黄3社。该社现有农户41户148人,四合村原村支书石任德的家就在这个自然社,村民反映被石任德贪污的灾后重建补助款涉及农户石具才、石进忠、石郭代、石章合的家也在这个自然社。

  仅有一条几十公分宽的小路通行,一座土坯茅草房和一座有石棉瓦顶棚的小平房被“挤”在一处石头坡上,旁边便是山林。两座房子形成的三角形地带就算是院落,废弃的矿泉水瓶、塑料泡沫、方便面袋和一些干柴散乱堆积,一口黑乎乎的小铝锅里米饭、面条、茄子杂烩煮在一起,看不到半点油腥。这就是村民石章合的家和他的晚饭。自从2008年9月弟弟石章友去世之后,石章合便孤身一人住在这里,已经是大暑时节,山上虽然有点凉,但老人还是穿着厚衣服,上身的毛衣、下身的裤子已经板结看不出颜色,很久没有洗过的样子。老人的户口簿显示,他今年80岁高龄,终生未婚。

  这个穷困的家庭里原本是三个人,除了石章合兄弟,还有他们的母亲,老母亲104岁时去世。去世前,三个人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土坯茅草房里,茅草房在“5·12”大地震中塌落,如今只剩下墙体支撑着。好在石章合年轻时在茅草房边自己又盖了一间10平方米左右像点模样的土坯房,外墙抹了砂灰,加了石棉瓦顶棚,现在成了他的栖身之所。

  问起大地震后有没有领到过补助款?有没有政府人员来过家里?石章合老人连连摇头。一旁的知情村民告诉记者,大地震后老人的家并没有重建,唯一的收入就是五保户补助和林业补助款,老人舍不得花,就连去十几公里外的武都城区买东西,都是走着去,来回要一天一夜。

  离石章合家不远是村民石郭代留下的一处土坯房院子,院子很小,房屋内部也就十几平方米。据知情村民说,石郭代是个哑巴,2013年秋天因为误食过期月饼中毒死亡,生前石郭代和两个兄弟就住在这个院子里,大地震后他并没有领取过重建补助款,也没有盖新房。

  今年54岁的石进忠也是个哑巴,他只身一人生活在一处柴木篱笆做围墙、几块木板当门的院子里,院内杂草丛生,一间白墙蓝顶的活动板房是他哥哥在大地震后帮他搭建的。问起灾后住房重建补助款的事,石进忠一边摆手一边急得“啊啊”叫。

  穿着寺庙修行服装的石具才带领记者来到他的“家”时,记者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远离村子的一处土坡下,孤零零地立着一座石头和茅草搭起来的窝棚,窝棚内的空间最多4平方米。一块大石头和一个大型礼花炮箱撑起木板组成的床不到一米宽。石具才已经在这个窝棚里住了十几年。他的一个侄子看他可怜,把自家不到十平方米的偏房让他住,遇到恶劣的天气,石具才便也在这个偏房里躲避雨雪狂风,但心里很不是滋味。石具才今年70岁,终身未婚,他很肯定地对记者说:“地震后重建房的钱我没拿到过,政府的人也没来看过我!”

  80岁的石章合孤身一人住在40年前自己修建的土坯房里,灾后重建房毫无踪影

  54岁的石进忠现在的住房是哥哥帮其修盖的活动板房,灾后重建房毫无踪影

  70岁的石具才至今仍住在这样的茅草棚里,灾后重建房毫无踪影

  已经申报,可以领取国家灾后重建补助款,盖起政府批准的80平方米新房,过上踏实日子,这些所有的美好愿景在石章合、石郭代、石进忠、石具才等4户村民这里却“泡了汤”。6年过去了,没有人追问过这笔国家救灾补助款的去向,没有人追问过当年的“层层审核复查”为什么形同虚设,更没有一个经手人为此被追责!

  与石章合等人的遭遇有着天壤之别的是,“5·12”大地震后,当了几十年四合村村支书的石任德却突然“发达了”,在知情村民引领下记者也亲眼看到石任德所拥有的几处“产业”。

  上黄3社村头,一处依山势而建的2层小楼外墙镶嵌着琉璃瓦,不锈钢手扶栏杆在太阳底下闪着刺眼的光,与之一路相隔的几十亩核桃园里挂满红灯笼。“小楼和核桃园都是石任德家的,光盖房子就得花几十万,他的父母、妻子和两个女儿都没有外出打工,哪里来的钱?”村民们有疑问却不敢说出口。

  上黄3社有6家上规模的农家乐,最气派的要数“名苑山庄”,其大幅宣传广告一进村子就看得到,村民告诉记者,山庄是石任德开办的。记者以游客的身份进入“名苑山庄”,发现山庄主要经营餐饮和住宿,面积大约有400平方米。正是傍晚时分,餐饮区食客爆满,院内的3层楼房被间隔成十几个标准间,标价每天128元。“有熟人介绍的话100元,我们这里还有农家饭,想吃什么自己点。”前台的服务员很热情,摆放的营业执照上显示,名苑山庄法人代表为张冬梅。

  在通往上黄3社的山道边,豪华富丽的“紫云山庄”也很引人注目。山庄门前的标识牌显示,“紫云山庄”其实是一个规划项目,项目全称是陇南市紫云养老院,建设地址为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瑶寨上黄沟,所属行业为老年护理服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2.7亩,总建筑面积14913.53平方米,主要包括三栋老年公寓和医疗保健楼、综合楼,以及食堂、棋牌室等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0.7982亿元,其中企业自筹0.2亿元,银行贷款0.5982亿元。记者询问“紫云山庄”前台服务人员得知,这里的确是养老院,但房子还没完全盖好,已经盖好的就做成餐饮和住宿了,山庄的老板叫宗红林。

  石任德的一处住房就位于上黄村村头,两层小楼外镶嵌琉璃瓦,显得很气派

  石任德经营的名苑山庄农家乐除了这座3层住宿楼,还有大约200平米的餐饮区

  紫云山庄名为养老院项目,实际上是作为集餐饮和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使用,没有1个老人入住,山庄负责人宗红林系石任德的妹夫

  就在记者采访的7月30日当天晚上,四合村上黄3社突发血案,白天接受了记者采访并如实反映村委会干部贪污、骗领国家救灾补助款行为的村民石五位被群殴致伤住院,为首的行凶者正是宗红林。宗红林系石任德的妹夫。

  新闻链接:

  一、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对象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危害严重,无论是贪污、受贿、挪用还是滥用职权,本质都是与民争利。最高检决定,从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为期两年的集中惩治和预防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工作。

  据媒体报道,这次集中惩治和预防工作,坚持突出重点。重点人员上,坚决查办涉农和扶贫职能部门、乡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村级“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等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职务犯罪案件。重点环节上,强调严肃查办发生在农业发展建设、支农惠农和扶贫资金、专项补贴的项目申报等环节的职务犯罪案件。

  甘肃省涉农职务犯罪问题突出,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3年,甘肃省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涉农职务犯罪2371人,占同期立案总人数的39.2%。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高继明介绍,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发案环节集中,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核、资金管理和项目验收3个环节尤为突出。

  本文纯属转载,不代表本网观点:

  http://peoplerail/rail/show-458-283123-1.html

永州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风采

永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