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不忘娘教导,点点滴滴怀里兜。”
嫂嫂接唱道:
“妹是门前一棵柳,根深不怕泥土瘦,
吃用穿戴哪里来?成家全凭一双手。”
陪嫁姑娘和唱道:
“好牛不用鞭子抽,好马不用铁笼头,
劳动致富谢哥嫂,成家立业盖新楼。”
“盘歌”是歌堂最后一道程序,对歌双方互相祝颂或出题引新娘发笑。一开始由已出嫁的姐妹唱道:
“唱条歌子逗一逗,看妹抬头不抬头?
马不抬头吃僵草,妹不抬头不风流。”
伴嫁姑娘接唱道:
“什么生根最象娘,连弓带箭土里藏;
哪是弓来哪是箭?千弓万箭射何方?”
婶婶、嫂嫂插唱道:
“阿妹生来要离娘,连弓带箭心里藏;
情弓拱起相思箭,射穿石崖九重山。”
新娘答唱道:
“竹子生根最象娘,连弓带箭土里藏;
竹鞭似弓笋似箭,三月笋箭满竹山。”
最后对新娘进行祝颂,合唱道:
“开弓没有回头箭,杨帆没有倒行船;
阿妹明天成双对,一爱就是百把年。
阿妹明天做新娘,洗衣挑水有人帮;
恩爱洒满塘和井,日头落地晒不干。”
坐歌堂一直要唱到天明,唱到男方迎亲的到来。
婚日,男方请乐队到约会地点等候迎亲。新娘离家时由亲舅或亲哥哥背负出门,一直背到看不见家门时才让新娘步行,由陪嫁姑娘陪送到达迎亲队伍的约定地点,迎亲乐队边吹边舞绕新娘三圈,表示“龙吟凤舞”。接着,迎亲者伴新娘朝前走,送亲者随后行,沿途欢歌笑语,唢呐锣鼓吹打不停。若一时停奏,新娘便止步不前。当新娘到达新郎家门时,不得抢先进屋,要让乐队进屋吹打一阵,表示喜气满堂。这时新郎家端出热水一盆,给新娘洗脚,换上新的“鸡公鞋”方能进门,意谓新娘进门前一身干干净净。新娘进屋后,送亲客则暂留大门前,洗脸、喝茶、吃迎亲肉,然后由新郎将她们接入大堂屋里休息。晚上举行婚礼,先由司仪唱请新娘、新郎和父母亲戚,司仪唱一词,唢呐乐器吹打一次,新娘、新郎拜过天地和父母,随后进入洞房。送迎客人则喝茶、喝酒通宵达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瑶汉通婚受到法律保护。瑶族内部结婚“耍嫁”、“坐歌堂”、“迎亲”等习俗沿用不废,招郎入赘的婚姻方式受到保护。
瑶族婚礼习俗
瑶族婚礼有繁有简,形式多样。广西金秀拉珈瑶和花兰瑶的婚礼最为简朴。结婚时,男女双方都不请客,不送财礼,也不敲锣打鼓,更不燃放鞭炮。同时,女方既不请客,也不做嫁妆,而且结婚仪式是在夜深人静时举行的。也就是在接亲那天晚上天黑时分,男方派几个女青年带上五斤猪肉、五斤酒和五斤大米,悄悄地到女方家去。女方的家人与接亲者同桌吃一餐便饭,就点着火把将新娘接到男方家去了。男方家人三更半夜与新郎、新娘和接亲者及几个近亲的长辈同桌吃一餐便饭,婚姻大事即宣告结束。
在广西三江县,老堡、文界一带地区的红瑶青年男女结婚仪式更是独特。他们是背着女方父母互许终身、缔结婚约、举行结婚仪式的。婚礼过后才派人同新郎、新娘带上两只鸡和十二斤喜酒前往女方家报喜,并赔礼道歉。女方父母只好默认这门亲事。实际上,女方父母不是绝对不知道,只不过是一种婚俗罢了。他们婚后,妻子“不落夫家”。每逢年过节或农忙时,丈夫才去接妻子回家住上几天。之后又返回娘家去了。等到妻子有了身孕,产前才到夫家生活。
拜堂仪式,在勉瑶中尤其盛行,且隆重。即结婚之日,男方派数位男女到女方家接亲;女方也派数位男女送亲去男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