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河畔育精英
发布时间:2014/06/09 00:00:0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唐善理

 

  2013年11月26日,学校隆重举行省校两级课堂教学竞赛表彰大会暨首批“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签约仪式,学校投入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青年骨干教师成长。

  “学校通过重奖省课堂教学竞赛获奖者和启动英才支持计划这‘一石’,在我们心中激起了千层浪。”学校首批“英才支持计划”、湖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林依勤博士对学校的敬才爱才之心满怀感激。他表示,学校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提升的平台,青年教师们会认真领会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的新要求,扎实工作、不断进取、多出成果,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学校。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工程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学术骨干、优秀博士,选送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或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和学位等。学校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改革人才评价使用和分配机制、完善生活后勤保障、加强学科专业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为主要着力点。如今已初步形成多种人才共生的精英生态林,汇聚了一支整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不畏挑战、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

  致力精心育人 服务学生成长

  5月6日,该校电子工程系熊文元老师与因学习困难濒临退学的邓同学进行近两个小时的促膝谈心,帮助该生树立学习信心,指导他制订学习计划。这是学校做好精心育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学校把“精心育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激励广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学校着眼“服务上解忧、思想上解惑、学业上解疑、心理上解压、生活上解困”,摸索出了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子。

  学校建设了“学生事务中心”,将学生学习、生活等常规性的事务集中办理;学校成立了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委员会,试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凡是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决策,吸收一定比例的学生代表参加,并赋予学生同等表决权;学生工作人员坚持深入食堂、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密切联系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新疆的张同学因家中有急事需要及时赶回家,但车票紧张,无法按时动身,学生事务中心的老师知道后,及时与车站联系,第一时间拿到了车票,张同学得以顺利地踏上回家的列车。

  学校重点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素质提升工程、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通过挖掘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地方文化中,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思想进步。学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启动了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该校的《创建“快乐”校园,让青春梦想在阳光下绽放——大学生“阳光心理”主题活动创新与实践》获得了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全国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

  学校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抓学业的工作机制,全过程抓学业,抓好军训、入学教育、课内课外活动、教学实践、毕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各个基本环节和开学、节假日、重要考试、毕业生离校、季节交替、重大校园事件发生、重大社会事件发生等重点时段;全方位抓学业,从学习、生活、活动、心理四个维度和课堂、图书馆、宿舍、网络、校外五个空间抓好学风建设,努力营造“学生乐学”的优良学风。

  学校致力构建课堂教学、心理咨询、课外活动、学生自助和科学研究“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预警、监控、干预、转介及危机善后“五个系统”,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中文系的张同学因学习基础差,性格内向孤僻,而不愿参加期末考试,提出了退学申请。系里的心理专干曾蓓主动与其结对子,给予她特别的关心,疏导她克服心理困难,指导她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她重新树立起了学习信心。

  学校实施“贫困学生温暖工程”,认真做好“奖、勤、助、贷、补、缓、减、免”等各项常规工作,开展义捐、义卖、义教“三义”活动,建设“爱心捐助中心”,切实解决同学们的实际困难。该校的2011级学生徐德艳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因患小儿麻痹症,失去了行走能力。他的父亲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母亲在家照顾他的起居,家里的开销全靠徐爸爸一点微薄的收入支撑,尽管全家都很节俭,可生活费用仍是入不敷出,一家陷入了困境。学校在得知他的情况后,从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给予了帮助和鼓励,他通过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毅然追求着自己“轮椅上的大学梦”,展现出一个励志、感恩、自强的大学生先进典型。以徐德艳同学为原型的微电影《轮椅上的大学梦》获得湖南省大学生“我的中国梦”微电影创作实践项目立项,他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和“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

[上一页1  2  3  4 [下一页]

永州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风采

永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