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零陵花鼓戏演员:虽然看的人少但一直没把戏丢掉
发布时间:2014/12/22 15:39:48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李丽

 编者按 零陵花鼓戏是由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结合而形成的地方戏剧种,是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流传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了,具有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特色,深受人民喜爱。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冲击,人们的眼球早已不再关注“花鼓戏”,使其渐渐走向低谷。但仍然有一群人,为把这一地方文化传承下去始终坚守着,尽管演出机会不多,但这些艺人对零陵花鼓戏的热情依旧不减……

   11月19日,记者随零陵花鼓戏剧团团长黄志华,走进了曾经辉煌的零陵花鼓戏剧团。映入眼帘的景物与曾经的辉煌迥异,剧场房顶被岁月腐蚀了,大门上横竖交错着的木板和窗前的玻璃已千疮百孔,青砖上的青苔爬满的四周……一个写着“危房,请勿靠近”的牌子诉说着它已走过了63年的风雨历程。

  风雨中前行

    “虽然看的人少,也面临了各种困境,但一直没把戏丢掉。”黄志华看着眼前的这败破的景物感叹道。在记者问到剧团发展由来时,黄志华陷入了往日的回忆里。1951年诞生的零陵花鼓戏剧团,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族文化艺术发展要求基础。从此,零陵花鼓戏剧团承当起继承、整理、发展、光大零陵花鼓戏的重任。

  零陵区文化馆馆长杨斌峰向记者介绍,为发展零陵花鼓戏,零陵区先后举办了四期培训班,招收学员49人,选派学员20人次参加省市文艺培训或送高等学校进修,培养了一批剧团文艺骨干;整理改编了传统剧目20余个,新编历史剧5个,搜集、整理了祁、道两派的传统曲调170首,入选《湖南花鼓戏音乐》出版;搜集、增补400余首曲调编印成《零陵花鼓戏音乐》,并将有代表性的曲调进行录音,编印成《零陵花鼓戏主要唱腔选录》。

    在1991年主演《野坳谷》的花鼓戏女演员贺湘英在谈论到自己曾经参演的各种角色、剧目时满是自豪与骄傲,14岁就进了剧团的她,参演了《夜宵歌》《春碓》《济公案》等知名剧目,当年花鼓戏剧团的演出鼎盛时期,不仅在湖南,甚至在广西演出都是场场爆满。1980年,仅《雕龙宝扇》一剧就获纯利80多万元。最辉煌的时候是1991年创作的《野坳谷》,参加全省新剧目调演,获演出、导演、演员、灯光、舞美、伴唱等6项大奖 。然而1997年以后,花鼓戏开始走向衰落,一步一步走入窘境。

  虽难,但是我们在努力!

  花鼓戏的窘况,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戏传承人李江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是坐不住了,在与同事的多方努力下,他们把花鼓戏编进市工商中专幼师班的其中一门课程,为振兴零陵花鼓戏,他们免费义务教授。“我们的一辈子是为花鼓戏而活的,演了一辈子,实在是不想就这样让零陵花鼓戏失传。”李江元对此感叹道。

  尽管面临各种困难,但演员们依旧爱这份职业。每年的送戏下乡,由于没有场地可以排练,剧团团长黄志华就组织演员们到自己家中排练,一直坚持多年。演员们虽苦,但每场演出,当一阵锣鼓声响起,演员唱、念、做、打,这些演员的心被顿时响起掌声甜蜜着,仿佛依旧有人热爱花鼓戏,就是给了他们温暖。
    尽管如此,李江元和贺湘英等演员们仍然难以掩饰自己的忧虑,摆在零陵花鼓戏面前的困境是:“一是过去的唱词早就落伍了,需要不断更新内容才能吸引观众,另一个是形式也要创新!”其中一个最大的困难是人才匮乏,“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谁还会有兴趣来学习一门曲艺?!”贺湘英忧心忡忡说道:“现在有时来学习花鼓戏的也一般是40来岁的大嫂,热情很高,可是早就过了培养的年龄了。”

  李江元的想法是能够在政府的牵头下,组织一个能够更好传承花鼓戏的平台,努力把自己一生所学传授下去,在当今形势下,“虽难,但是我们在努力!”他坚定地说。

  地方戏种面临困境
  
    零陵花鼓戏困境其实是许多地方戏种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

  “道州调子戏、芜湖的梨簧戏、零陵渔鼓……”杨斌峰说,这些地方戏种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如果要严格地按照戏种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专业的组织、正常的演出活动、一定的观众群体来要求的话,曾经的许多剧种都不具备这些条件了。

  据黄志华介绍,剧团原有老艺人30多名,都是零陵花鼓戏的种子传人,现仅有5人了,再过若干年就没有了。最低年龄都快40了,花鼓戏剧团的传承真的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了,这是零陵花鼓戏艺术面临的重大危机。

  要拯救零陵花鼓戏,除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关键也要靠地方戏自己的发展与壮大,零陵花鼓戏本身就在民间已经深入人心,相信在各相关部门与演员的共同努力下,能更好、更快的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怎样保护和传承零陵花鼓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零陵花鼓戏如何革新?其未来又将如何?这些都留待解答。

零陵花鼓戏剧团各时期演出部分人物剧照。

各时期演出剧本。 


永州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风采

永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