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文苑丨佳茗一叶品江华
发布时间:2023/04/27 08:22:33   来源:新湖南   编辑:吴方明

■段贵建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这个时候,江华的茶山已经醒了,漫山遍野的茶树青翠欲滴、生机勃发,春风里弥漫着茶的淡雅清香。茶农们背着茶篓穿梭其中,其乐融融……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湖南的最南端,南岭北麓、潇水源头,山水在此萦绕,两广与湖南在此交界,这便是神州瑶都——江华瑶族自治县。江华东部群山高耸,西部低平狭长,森林覆盖率78.91%。境内群峰林立、云雾缭绕,有蜿蜒起伏、地势险要的姑婆山,还有海拔1823.9米的黄龙山。

“雾芽吸尽香龙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江华的好茶,这里出产的茶叶在汉代就被列为贡茶。据记载,炒制好江华毛尖,需“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全,协调共生。“金”是指炒茶用的锅,“木”是指炒茶用的燃料,“水”是指炒茶工具必须用水洗净,“火”指炒茶火温,“土”指采用不同土壤上长出的茶芽,器皿和做工十分讲究,烹制的茶叶品质上乘、幽香四溢。

我曾长期工作在扶贫领域,踏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对永州的风情地貌、农业产业,自认为知之甚多、谙熟于心。茶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和主导产业,我虽偶尔喝茶,但并不好茶和品茶,到任江华后,我越走进瑶山,越走进瑶山群众,就越爱这一口清茶,也越为瑶族人民的品性所折服……

造茶要经历很多工序,“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陆羽又提到,“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即制造、鉴别、器具、用火、择水、炙烤、碾末、烹煮、饮用九大环节,每一道环节都极其讲究,均非易事。

一道好茶要经历如此多的磨难,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江华的茶叶有一个“并不好听”的名字——苦茶。县志记载,“苦茶”是瑶语“好茶”的发音,“苦茶”即为“好茶”。一个“苦”字劝退了很多人,也让江华的茶叶经历了颇多磨难,“苦茶”就如瑶族人民的品性一样,坚韧、包容、开放……

先从南岭说起吧。在中国南方,横亘着一片东西延绵约7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的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以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五岭”为主体,东连武夷山,西接云贵高原,南延九连山,北连罗霄山脉,彼此相拥又彼此独立,这就是南岭。南岭所在纬度,多沙漠和荒漠,唯有南岭,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庞大的南岭山系阻隔了南北地理,也阻隔了人心,在历史上,南迁是被贬的象征。在中原人看来,南岭是华夷之界、一堵高墙。“岭路分中夏”“度岭方辞国”“曾见南迁几个回?”这些诗句反映了南岭在中原士大夫心中无法翻越的鸿沟,也让南岭逐渐成了华夷分隔、“天地以隔内外”的分界线。

南岭虽然一定程度阻隔了岭南地区与北部中原的政治往来,但她构筑起来的天然屏障为迁徙的民族创造了一片包容、自由的发展空间。许多民族在迁徙过程中选择在南岭停下脚步,繁衍生息,由此塑造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民族走廊——“南岭走廊”。瑶族便是其中一个主要群体,南岭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瑶族聚居区,而江华便位于这个聚居区最中心的位置,被赋予了“神州瑶都”的美誉。

“所以贫而不恨者,以苦为师也。”避难而远徙,求生而奔赴,瑶族文化便在这“行行重行行”的迁徙中展开。一方面,不断地迁徙,不断地适应,赋予了瑶族人民开拓疆域的勇气与坚毅,和适者生存的智慧与力量,也造就了瑶族人民隐忍、坚韧的品格,他们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只要有土壤,便能扎根、繁衍生息。另一方面,岭南地区是中原出海经商的要道,早在先秦时期,岭南就在南海及南太平洋沿岸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南越国时期的岭南人更是在对外出口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等方面加大了力度。受这些先天之风的影响和熏陶,江华人民潜移默化在骨子里刻入了“开放”的基因。

说回到茶。“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茶,不与稻谷争良田,越是碎石绝壁、越是贫瘠艰苦,反而生长得越发壮硕、繁茂,茶叶的品质越高。在江华的瑶山,千年的野生茶树触目可见,傲然挺立。初步统计,全县野生茶面积达2万亩,百年树龄以上的古茶树超1000棵,最老的古茶树龄达1500年。

不争、独立、顽强、坚韧,茶树的精神品质,和瑶族人民的灵魂品格,融为了一体。任江华瑶族自治县委书记以来,对江华的县志和党史,我认真研读了一番。我曾特别好奇,在这片相对闭塞的土壤上,如何孕育出了中国共产党50多名早期党员中的李启汉、陈为人两位同志,还涌现了韦汉、舒翼、唐浩等一大批思想先进的革命前辈。当我真正把江华的人文历史和瑶族的文化脉络,同瑶茶文化一同细细品味时,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有人说,一部湖南近代史,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湖南:“湖南天下之中,而人才之渊薮也……其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可见湖南和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坚韧不拔,这些湖湘精神是推动湖湘文化走向世界的内核动力。一百多年前,曾国藩统帅湘军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动乱,近二十万的湘军带着大笔财富回到湖南大力发展家乡,他们开办新式学堂、兴办工矿企业、大力发展经济,用新思想、新文化推动湖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潇水南来,湘江北去。江华的先进知识分子沿着潇水顺流而下,通过湘江抵达长沙、湘潭等地,接受新式学堂的先进教育,不断激发深藏骨子里的开放思想。所以江华能涌现李启汉、陈为人等一大批革命英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江华(原名虞上聪)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不足为奇了。这里还有永州市境内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湖南省境内最早的党的基层组织之一——中共江华县支部。天缘、地缘和民族精神造就了江华,造就了神州瑶都。

以茶为师,以苦为师,方能见天地众生。

从茶的生长采制我看到了逆境而生的江华精神,看到了热血奔走的湖湘儿女。而从茶的饮用,我又品到了不一样的精神境界。

书法大家怀素极爱喝茶,以布衣之身跻身一流书家,被后世誉为“古今狂草第一人”,他的千古名作《苦笋帖》写道,“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直接有力地赞誉,苦笋和茶的味道都太美了。

苦笋与茶,同长在深山,越是艰苦的地方生长越茂盛。瑶家有一道名菜,“瑶家十八酿”之一“苦笋酿”。一口咬下去,先苦后甘的回味在口腔蔓延,就如苏东坡所形容,“待得余甘回齿颊,已输岩蜜十发甜。”

苦笋之味,与茶之味,如同人生,熬过了清苦,才能换来回味无穷的甘甜。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把行为专诚、德行兼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品性赋予品茶之人。

爱茶品茶的君子之风也正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最需要的“德行”。

“茶”,拆解开来便是“人在草木间”,正因如此,中华文明几千年来,雅俗皆可,唯茶是也。茶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市井百姓,争相追捧。

就如茶一般,党员干部最本质、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正所谓“穿百姓衣,吃百姓饭,莫说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要学习茶坚忍、朴实、清淡、干净的风骨,扑下身子、稳住内心、耐住寂寞、历练本事,把挫折当作成长、把苦难当作财富、把打击当作历练,永葆赤子之心,在千锤百炼中淬火成钢,玉汝于成。

好酒也怕巷子深。江华苦茶就同她的生长历程一般,虽历经万般艰辛,却鲜有人知。近年来,江华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设立3000万元每年的茶产业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打造“瑶都贡茶·江华苦茶”品牌。从良种繁育、标准化茶园、龙头培育、科技创新等进行全产业链扶持,基本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文旅等一体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约7.2万亩,年产茶3100吨,实现产值3.43亿元。江华被评为“中国蜜香红茶之乡”“湖南红茶核心产区”“湖南茶叶乡村振兴十大茶旅融合示范县”等。“江华苦茶”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志产品、湖南省知名品牌,品牌价值超过3亿元。

茶香一缕,贯通古今。从“生在深山人未知”到“终有时日露峥嵘”,江华苦茶凝聚着瑶族人民的劳动汗水,见证了民族文化的变迁融合,助力了乡村振兴的稳步发展,也将续写新时代民族伟大复兴的荣光。

初见乍欢,久处亦怦然。我相信在神州瑶都这片土壤上,还有很多内涵等待我去慢慢发现、细细体味。手持茶盏,捧起一杯清冽,慢品其中韵味;静酌香茗,回味一口甘醇,满是悠然心境。

人生若是一场修行,那就沉时坦然,浮时淡然。

就像陆羽在《六羡歌》中表达的,我对神州瑶都——江华亦是如此: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潇湘水,曾向萌渚岭下来。

(作者系中共江华瑶族自治县委书记)

(本文图片由江华瑶族自治县委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提供)

一审:吴方明

二审:黄柳英

三审:唐善理

永州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风采

永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