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 让优质中医药服务惠及群众
发布时间:2023/07/06 17:23:07   来源:新湖南   编辑:吴方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邓瑞宏

日前,家住蓝山县土市镇湾田村81岁的黄六保老人,因患严重腰椎病、慢性腰腿疼痛多年,严重影响生活,家人把他送到了蓝山县医共体土市镇分院住院治疗。经医师针灸、理疗、推拿和中药煎服等治疗一周后,老人恢复很快,打心眼里感谢中医药治疗带来的实惠。

近年来,蓝山县坚持以深化医药体制改革为抓手,通过“建圈”“强基”“牵头”“提能”,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群众健康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建好中医药便民“服务圈”。积极鼓励和推动医疗机构中医药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强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15分钟群众中医药便民服务圈。占地52亩,建筑面积为66193㎡,总投资为3.98亿元集门诊、治疗、康养结合为一体的新中医院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投入200余万元,建成15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中医馆”,实现“有场地、有人员、有设备、有服务”的要求。投入800余万元,建设了20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70%可以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目前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总数379家,其中公立医院4家、民营医院6家、乡镇卫生院15家、其他医疗机构(个体诊所、门诊部、村卫生室等)354家,其中县级二级中医医院1家、民营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中医备案诊所6家、普通中医诊所5家。全县医疗机构床位数2219张,其中县中医医院300张。全县各公立医疗机构及民营医疗机构均开设了中医药服务。大力发展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全县在册执业医师(助理)747人,护士1246人,乡村医生259人,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09人,占总在册执业(助理)医师的14.59%。近年累计派出22名医护骨干参加省市级中医类培训,11名医护人员到省级进修或规培。今年6月,妥善安排20名特岗培训中医专业毕业生上岗。

办好乡镇卫生院“中医馆”。2020年以来,蓝山县依托全国首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为契机,不断夯实乡镇中医药建设,为15家医共体分院中医馆配备了中医医师,开设了中医诊室、中药房、治疗室、推拿室、牵引室、香薰室、煎药室及病房等,配置了神灯、电针治疗仪、电子脉冲中频治疗仪、红外线热疗仪、电磁热疗仪、牵引床、中医体质辨识机、中医远程脉诊等中医适宜设备。日常能开展电针、温针、艾灸、推拿、穴位注射、拔罐、刮痧、中药饮片煎服、中药外敷等20余种适宜技术,针对广大农村群众常见多发的痹症、中风、眩晕、胃脘疼、慢性腰腿疼痛等病症有了很好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在提高服务能力水平的同时,也给卫生院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实现服务和业务效益“双赢”。2022年,医共体新圩分院中医科就诊病人1205人次,收入100余万元,较往年增长了163%。土市分院中医诊疗日均20余人次,今年6月中医诊疗收入达3.3万元,较去年增长110%。

当好县域医共体“领头雁”。县中心医院充分发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总院的“牵头”作用,大力推进特色专科下沉,在医共体分院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全覆盖和中医远程脉诊,开通远程中医会诊和“中医处方流通”,实现“网上看中医”。同时加大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帮扶,从总院每月向医共体分院派出中医药专家1-2名,开展现场带教、查房、坐诊及业务指导,实现专家坐诊“常态化”。同时通过集中培训、实践交流、座谈“切磋”、跟班进修、师承带徒等方式,村级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得到明显增强。在塔峰镇大坪村卫生室,每天来找乡村医生曾月生父子“望闻问切”的村民络绎不绝,坐满了诊室,诊室墙上挂满了患者送上的感谢锦旗。

打好中医药特色发展“组合拳”。县中心医院坚持中西医并重,着力推进中医药学科能力建设,全面开设了针灸推拿康复科、中医内科、中医皮肤保健科等特色科室,能够灵活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实现针灸、推拿、现代康复、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一体化服务。积极推广中药封包、中药热罨包、穴位药物敷贴等数十项诊疗项目。2022年以来,投入456万元建成“中医药特色诊疗中心”和“蓝山县医共体中药共享配送中心”,配置了十功能自动煎药机40台、中药汤剂包装机8台、智能煎药管理系统一套、智慧中医药云平台等设备,为群众开通中药开方、取药代煎、配送到家等优质服务。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免费发放新冠肺炎预防中药汤剂1.28万包,中药配方颗粒2225付,为抗疫贡献了宝贵的中医药力量。设置“治未病科”,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将治未病服务融入健康管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之中。聘请全顺球中医主任医师等一批省内名中医,成立了“名中医工作室”。2022年,县中医院心病科和急诊科获评湖南省中医重点专科培育专科。

一审:王柯沣,二审:严万达,三审:戴勤

永州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风采

永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