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邓瑞宏
“颜老伯,根据您目前的血压和身体状况,建议将之前降血压的药换成缬沙坦胶囊……”7月26日,蓝山县中心医院医共体总院心内科专家唐建明副主任医师带领镇卫生院医生和村医走进塔峰镇颜贵林村,开展包村进村逐家逐户上门服务。
为推动优质资源下沉,该县切实建立了县乡村医师联合包村服务机制,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县乡村三级医师的亲诊和服务,实现服务群众健康“零距离”。目前,全县209个行政村实现医师包村全覆盖,群众就医问药、缺医少药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近年来,蓝山县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入推动服务关口前移,着力打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构建诊疗服务新格局。
“三师共管”家签履约架起“连心桥”
6月25日夜里,72岁独居在家的汇源瑶族乡湘蓝村村民赵子德,突患腹痛、呕吐。家属急忙拨打乡卫生院电话求援。随后乡卫生院的医生和护士开着救护车急忙赶到。经医生初步处理后,老人病情很快得到缓解。
为进一步明确病情,次日,经医生和家属沟通后,乡卫生院通过“绿色转诊通道”,派救护车将老人转诊到医共体总院消化内科治疗。老人很快康复出院,其家属心怀感激:“山区瑶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年轻人在外打工也就放心了,党的健康政策好!”
近年来,蓝山县通过“1+1+1+N”模式,由医共体总院专科医师、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乡村医生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实现“三师共管”,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做强基本公卫服务项目,助推“医防融合”,对全县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开展“医、防、管、访”为一体的履约服务。
目前,全县高血压管理率为92.83%,糖尿病管理率为91.46%,老年人管理率为74.75%,肺结核和严重精神病管理率为100 %,孕产妇管理率为99.21%,0-6岁儿童管理率为99.8%,全县重点人群健康进一步得到改善。
“专家帮扶”不再让患者“舍近求远”
日前,家住塔峰镇古城村的村民彭某不慎摔伤,致左肘关节粉碎性骨折,伤情较严重,家属要求转至外地专科治疗。后经医共体总院与上级医院通过远程会诊,建议患者留在本院治疗。并请来上级医院的骨科专家亲自为其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患者迅速康复。此举既减轻了患者来回奔波的舟车劳顿,也为他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2023年,蓝山县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扛实政府办医职责,提升县域服务能力,出台了专家帮扶统筹资金实施方案,由县财政筹集专家帮扶资金1000万元,用于县级医院聘请院外省市级专家来院开展手术指导、学术活动、带教培训、驻点帮扶等,以及设立名医工作室,以此聚集优质资源,补齐短板,提升能力,满足县域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
“夯实网底”充分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
在塔峰镇大坪村卫生室,每天来找乡村医生曾月生父子“望闻问切”的村民络绎不绝,坐满了诊室,诊室墙上还挂满了患者送上的感谢锦旗。
在塔峰镇八甲村,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小孩每周定期聚集在干净整洁的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宣传室里,吹着空调冷气,喝着凉茶,看着电子视频,现场医护人员为大家讲授健康教育课,还免费为大家量血压、测血糖、针灸、拔罐。
在楠市镇上下村卫生室里,村民通过中医远程脉诊和远程会诊平台,与县里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实现“网上看病”。
近年来,蓝山县高度重视乡村发展,坚持“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加强乡村“网底”建设,投入1800余万元完成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村医添置了电脑、办公桌椅、档案柜、诊断床、远程会诊“云视频”和基础医疗设备,村医办公条件和群众就医条件不断改善。建立“基本报酬+公卫服务经费+基本医疗服务收入+医保结余留用基金分配+绩效奖励+卫生室运行经费”的收入和待遇保障机制,为广大村医购买社保等,全县村医平均年待遇4.6万元。
同时,通过医共体组织的传帮带教、跟班进修、在线培训、远程指导、轮岗学习、定岗转岗特岗规培、本土化培训等方式,村医业务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积极探索“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绩效考核、末位淘汰”等机制,因地制宜,创新结合坐诊、巡诊、轮岗等模式,化解村医“空白村”问题。多措并举,激发全县村医活力,让广大村医干事创业有想头有奔头,真正担负起乡村健康守门人的神圣职责。
一审:王柯沣,二审:严万达,三审:戴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