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初八东安传统乌饭节,银华大酒店推出的乌饭供不应求。谢助民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涂群华
近日,东安县非遗“进广场”暨“品乌饭、传德孝”乌饭节文艺演出在县城和谐广场举行。台上非遗主题节目精彩纷呈,台下东安银华大酒店精心制作的乌饭让观众唇齿留香。演出以“实景环境+演绎方式”再现东安乌饭制作技艺传统场景,让观众沉浸式实景体验非遗文化大餐。
近年来,东安创新探索“非遗+”模式,大力推行非遗“进乡村、进学校、进景区、进社区、进企业、进广场”“六进”传承模式,盘活本土文化资源,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让民俗历史活起来,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东安县是首批命名的“全国武术之乡”、首个“中国德文化之乡”。如今,这片文化沃土上,传统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焕发着生生不息的活力。
东安武术内涵丰富,风格独特,2012年被列为湖南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武先学做人,习武先习德,练功必练忍”,东安武术在传承的同时,创新“武术+”模式,“武术+培训”“武术+旅游”“武术+养生”众多文创产品走向市场,绚丽绽放。
▲东安武术市级传承人、东安武术(水岭功夫文家拳)第六代传人文绍弟在练拳。资料图
东安水岭乡积极拓宽非遗传承路径,创建文家拳社(东安武术)非遗传习所、知青农场(水岭羊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基地,并在水岭学校开办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2022年,水岭乡成功创建市级非遗村镇示范点,做优“非遗+品牌”,拓宽非遗传承路径,拓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传统文化和产业有机融合,获得新的发展活力。传承非遗文化升温文旅经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安鸡制作技艺功不可没。东安鸡多次登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得到各界人士一致好评。
“守正是最好的传承,创新是最好的保护,分享是最好的传播。”东安鸡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蒋永记东安鸡创始人蒋宗霖说。
蒋永记东安鸡牵头建起东安鸡加工传承基地和东安鸡非遗文化馆,率先在公共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上加强非遗活化利用,使人们从中深切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东安还鼓励拓展非遗新业态、新模式,加强非遗活化利用,让东安鸡搭载“互联网+”云平台,抢占预制菜“新赛道”,走出乡村、畅销国内外。
▲东安鸡。资料图
适应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需要,蒋永记东安鸡大胆对东安鸡制作工艺进行改良,创新推出卤制东安鸡,切合更多消费者口味。借助工艺创新,东安开发出东安鸡系列产品20余款,正规划打造高标准东安鸡预制菜产业园,助力东安鸡在预制菜“新赛道”中“加速跑”、乘“风”起、展翅飞。
目前,东安鸡预制菜实现年产值近3亿元,东安鸡实现年产值12.2亿元,带动发展土鸡养殖大户360多家,年出笼土鸡1260余万羽,助力4万余名群众增收。
为培养非遗后备人才,让非遗真正活下来、传下去。该县聘请当地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校园,挖掘培养青少年人才推进活态传承,让中小学生感受中国非遗的文化魅力,让非遗在融合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活力。
在东安,非遗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已成为常态。学生们在多样体验中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培养更多人才。
东安还从完善建立非遗保护政策机制、加强非遗普查构建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加强非遗人才培养、促进非遗保护活态传承、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打造东安非遗特色品牌、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等各个方面综合施策,持续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在东安,非遗给微旅游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在大庙口风情小镇,乌饭、乌粽让人唇齿留香;在鹿马桥镇、新圩江镇,橙子糖变成惠民产业;在县城,银华大酒店推出的乌饭、以及乌饭民间故事令人拍案叫绝……
▲农历四月初八传统乌饭节前后,东安银华大酒店赶制乌饭。谢助民摄
东安通过保护传承利用,让非遗产品、非遗活动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促进文旅融合,创新消费场景,增强消费能力,升温文旅经济,文旅消费恢复势头良好。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该县共接待游客13.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715.3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6.52%和132.49%。
一审:王柯沣,二审:严万达,三审:戴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