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彰显地方高校使命担当
发布时间:2022/12/08 19:00:12   来源:新湖南   编辑:吴方明

■宋宏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地方高校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厚的文化情怀、强烈的文化担当,着力强化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用好红色资源、建好文化智库,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生动实践,具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成果、实效。

强化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推进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地方高校在深入发掘研究地方历史文物、文化艺术、风土民俗、文化遗迹等方面享有天时地利优势,应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助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建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学科。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学科优势,并增设通识教育、社会实践课或公共选修课等,构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紧贴地方历史文化开展专题研究,多层次、全方位挖掘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物、文化艺术、精神内涵等,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谋求制度保障、经费支持和资源补给,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推进中华文化自信自强发掘新潜力。

打造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品牌。通过校地协同发展,建立地方特色文化传播基地,讲好历史文化故事,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品牌;依托地方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深入挖掘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区的特色标识,保护利用好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提升地方历史文化的辐射力、引领力和影响力;举办高规格的地方历史文化学术会议,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增添新活力。

培育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多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激励广大师生推进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提升当地文化核心竞争力;依托现有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努力培育一大批具有扎实学科基础的地方历史文化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进一步凝聚研究合力,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人才支撑。

用好红色资源,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深入挖掘所属辖区红色历史文化,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红色传统、播撒红色种子,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青年的精神血脉。

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力量。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广大青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好“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充分发挥所在辖区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碑、故居、旧居、纪念馆、纪念堂等场所的宣传教育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地方红色文化研究基地、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等,激活红色“大课堂”,汇聚育人“正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做好红色文化社会传播。校地可以探索联合建立红色文化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巧用网言网语、微言微语,创作有较高质量、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艺作品和文创产品,用新颖生动的形式延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阐释;成立红色文化宣讲团,通过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网络阵地等,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建好文化智库,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的先行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校是文化高地,应根植地方,助力繁荣发展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打造城市文化符号。地方高校可组建高层次文化人才服务团队,积极参与制定城市文化发展规划,深入发掘城市文化内涵,凝练城市精神气质,打造城市文化符号,为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可由校地共建城市文化传承创新中心,构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助推文旅融合发展。地方高校可成立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积极参与城市旅游开发,协助当地政府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休闲旅游胜地、教育实践基地等,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深化校地合作,积极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做好决策咨询报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赋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地方高校应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助力培育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相当数量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建好文化文艺人才信息数据库,创新文化惠民的路径与载体,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城市文化打造学科集群,积极参与城市文化产学研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激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活力。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载《湖南日报》2022年12月8日08版

https://epaper.voc.com.cn/hnrb/html/2022-12/08/content_1607261.htm?div=-1

永州要闻

湖南新闻

区县风采

永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