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不停压打勺中粉泥,让勺底挤压出来的粉条流进水温90°的锅里。一会儿锅面上便浮起金黄色的粉条,另外一位师傅用竹棍先把粉条前端扒到大盆中,后面的粉条就顺着灶边的竹排从锅中滑到盆里冷却,然后将冷却后的粉条梳理好,搭到竹竿上沥水晾晒。一两天后又把板结在一起的粉条一根一根的拆开,让其在太阳晒干,最后用藤条小心翼翼把晒干的粉条扎好。
出红薯粉是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往事之一。一来可以煨红薯吃,这时候的煨红薯焦黄焦黄的,吃上一口两边嘴角挂满红薯糖浆。二来可以捡断在地上的粉条,把它插进火灰里瞬间就膨胀成雪白的粉条米花,这时候每个小朋友的口袋都塞满了粉条米花。三来出完粉之后,小朋友就可以把缸底和勺中余下的粉泥抠出来搓成球在灶里烤着吃。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上江圩一带的老百姓三四点钟就打着电筒挑起红薯粉条到六七十里远的道县祥林铺闹子、新车圩闹子,江华桥头铺闹子上去卖。在那个讲土话的年代,闹子上人们官话与土话掺杂着卖东西,官话中的“百”字和上江圩土话的“哪”字同音,卖的人担心买的人翻来翻去把红薯粉弄断,就说:你买“百(哪)”把就拿“百(哪)”把。买家笑着说:我哪里要得完一百把。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了乡村趣事。
如今,红薯粉加工向着专业村、专业户发展,省道S325线旁的龙田村、锦江村、朱家湾村,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薯粉条加工专业村。宁远、新田、江华、道县等外地的客商纷纷开车前来购买,新田有个做红薯粉生意的老板在锦江村相中一个做红薯粉的小伙子,去年带着他女儿来买红薯粉,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缔结了一段以粉为媒的佳话。
一审:王柯沣,二审:严万达,三审:戴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