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梓城位于新田县枧头镇,距县城30里。彭梓城村坐东向西,建筑成井字形格局,一条石砌高墙将整座村落围在其中,一条小溪绕村而过,村前小石山上,耸立着一座惜纸塔。相传,元朝至正年间,嘉禾秀才彭子成赴京赶考,策马经过湘南某地。马蹄溅起的污水打湿了路旁村姑的衣裙。彭秀才慌忙下马致歉。举目相望,彭秀才惊呆了,发现村姑婷婷玉立,美若天仙。放眼四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有如人间仙境。顿时沉迷—此,再也不愿离去,最终与村姑成为夫妻,结庐而居,繁衍生息。彭梓城因秀才彭子城而得名。
彭梓城村现居住有600多户,2300多人,其中,彭姓人氏2000余人。村里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有100多座,多建于明清时代,其规模可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张谷英村古民居建筑媲美。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社会上流传"南京城北京城,比不上彭梓城"的说法。纵观彭梓城古民居群,整体规划布局严谨,通风釆光,排水通行,设计巧妙。村中有两条贯穿东西、南北的石板街巷,巷道两旁的建筑结构一律是青砖黛瓦马头墙,高檐翘角, 雕梁画栋。每座房屋都有宅名,如"三瑞丕基"、"干止宏诒"等。每户都有对联,内容多以求取功名富贵和渔樵耕读的田园思想为主。倘佯村中,就像走入明清时代的乡村,让人忘却尘世中的喧嚣。
村子的左前面有一座宏伟的古建筑-- "子岑公祠"。公祠的石门柱上有一副楷书的对联, "搴衣步月踏花影,坐石安铉听水声;四面云山骒眼底,万家烟火注胸前",清静恬淡,自然和谐祠堂内有戏台,现已荒废。戏台对面是大厅,大厅左右各有一根高大的"洋灰"柱. 据说,这是新田最早使用水泥的建筑。大厅两旁的墙上书着有"忠、孝、廉、节" 四个摩诃大字,从江永上甘棠村摩崖上拓片而来。
彭梓城村地质属喀斯特地貌,虽无大河流经,但村前流淌的一条小溪,溪水清澈,尤其是地下水丰富,环村皆井。据彭氏宗谱记载,古时村四周有水井72 口,至今仍存20余口。不仅水井数量多,而且造型新颖别致,不拘一格,有品字形、目字形、曰字形等。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有被誉为“新田第一井”的四方古井、“品”字井、清泉木犀井。清泉木犀井中有一块圆古好似犀牛潜卧水中沐浴,汨汨清泉从井底冒出,水质清洌甘甜,清澈透明,终年长流不息。井边有一株树龄近400年的重阳木,树冠像一把大伞荫盖着过往取水的人们,尽管岁月沧桑,依旧青翠茂盛。
彭梓城村的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