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民生优先的基本价值取向,以解决民本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切实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军元明确要求,坚持依法为民理财,做群众的贴心人。在实际工作中,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厉行勤俭节约,切实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障民本民生。
2015年,全市民生支出达275.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8.8%,与“十一五”末的59.7%相比,提高了19.1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69.1%相比,也高出了9.7个百分点。而行政管理性支出同期占比不断下降,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由2010年的14.1%下降到2015年的11.7%。
“三农”支出落到实处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林水支出由2010年的17.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8.72亿元,所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12.39%增加到2015年的16.78%;粮油物资储备支出由2010年的3185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3976万元,所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0.22%增加到2015年的0.4%。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通过“一卡通”发放的惠农补贴由2011年的7.8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约20亿元。
——积极转变农业投入模式。整合资源,先后打造水利、林业等农业发展投入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带动社会资金尤其是金融资本加大农业投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积极配合落实我市粮油千亿产业项目及粮食仓库维修项目申报,2015年共争取粮食转移支付资金 5607万元,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农村公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林场与生态公益林补偿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治理等项目。其中,2012至2013年争取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中央专项资金4650万元, 2014年争取大中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中央预算内基建资金5990万元, 2015年争取一般小Ⅱ型病险水库中央专项资金403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7795万元,争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及省级资金17174万元。2015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8000余口,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000公里以上。
教育支出得到保障
“十二五”期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由2010年的30.0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1.96亿元,年均增长15.6%,促进了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支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011至2015年,全市财政安排200余亿元用于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全市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600元/生﹒年、初中800元/生﹒年,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补助标准从每平方米600元提高到800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时,启动职业院校生均提标工作,支持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行动,实施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政策。
——实现教育资助制度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确保现行各类资助政策落实到位的基础上,将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
——提升办学条件,加大城区义务教育学位建设投入。五年共新增城区义务教育学位8.51万个,新增农村公办幼儿园55所,建成合格学校564所;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得到巩固提高,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增至11所。
社保支出更加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社会保障支出由2010年的25.8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5.4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5.84%;住房保障支出由2010年的5.0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2.72亿元,年均增长34.8%,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6.49%。到2015年,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为629.6万人次,住房公积金实缴职工达到26.6万人。
——促进老有所养。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保持“十一连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5元。养老保险由面向职工扩大到农村居民,实现了农村养老由依靠家庭赡养、土地保障向全社会养老、制度保障转变。
——支持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支撑,以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孤儿救助、残疾人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特殊群体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农村五保户集中、分散供养年补助分别达到5700元/人和3000元/人,五年间分别增加2364元和1416元。
——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创业就业。市财政2011年拨付小额贷款贴息和就业资金1.34亿元,2012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8亿元,支持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就业。五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9.2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5万人次;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56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达到100%。
——保障性建设稳步推进。五年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各类棚户区改造15.3万套(含教师周转房5225套),建成10.8万套,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已累计分配入住2.6万套。改造农村危房8.75万户。
医疗卫生支出力度加大
——支出规模与比重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的预算支出由2010年的13.7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9.46亿元,年均增长23.5%,所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9.52%增加到2015年11.28%。2015年职工医保、城居医保、新农合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9.4%、70.6%、79%。
——补助标准不断提升。新农合和居民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人以上,基本公共服务经费补助标准40元/人以上,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年均补助标准提高到不低于5000元/村。
——保障范围不断拓宽。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3%,在全省率先开展大病保险工作。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推动,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得以基本理顺。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保障计划生育对象权益。支持新农合结算中心运行,实现了县区农民在市级医院住院费用“一站式”结算的顺畅。
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更加合理
“十二五”期间,全市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搞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文化、社区、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
——加大支持科技创新投入。“十二五”期间全市科学技术服务的预算支出由2010年的8479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5617万元。我市跻身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加大支持文化繁荣投入。文化体育与传媒服务的预算支出由2010年的1.6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61亿元。支持文体传媒实施各项重点惠民工程,全面启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推动文体活动中心和文化休闲广场建设,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保障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初步建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竞技体育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保障社区工作正常运转。将社区工作经费和居委会成员生活补贴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补助村级组织建设。城乡社区事务的预算支出由2010年的3.4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5亿元。
——加大环境保护投入。节能环保的预算支出由2010年的3.0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54亿元。着力推动实施湘江污染防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全市22个环保项目建设,环境监测能力和污染防治能力建设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