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让土陶焕发生机
2022-11-23 16:40:27 来源: 新湖南 作者: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乐水旺 邹方明

宁远县高源村村民陈各辉推陈出新——

让土陶焕发生机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乐水旺 邹方明

11月6日,宁远县天堂镇高源村村民陈各辉打开窑门,花瓶、萌虎、仕女等造型各异的新型土陶制品陆续出窑,很快被抢购一空。

这些新型土陶制品,通体为泥土颜色,有原始的沙粒状,用手抚摸却光洁平整。上面的水墨丹青,既显示原始、粗犷之美,又富有现代艺术气息。

与村里传统的土陶相比,这些土陶制品有了新的称呼:墨彩土陶。

起源于宋

近年却一度没落

宁远县非遗办主任姜国平介绍,高源村烧制土陶始于宋代,这里一直有家家制作水缸、腌菜坛等土陶产品的传统。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对水缸、腌菜坛等需求日益减少,高源村土陶作坊纷纷关门。陈各辉的父亲陈解成和叔父陈加生,转而制作土陶酒缸,勉强支撑。

1983年出生的陈各辉,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取土、揉泥、制坯、捶打、印花、上釉等制陶技艺。长大后选择外出打工。后来还办了一家加工厂,销售不愁。

2012年,陈各辉的父亲身体每况愈下,多次打电话要陈各辉回家,把制陶技艺传承下去。

陈各辉思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回来“子承父业”。

然而,陈各辉回到家里看到的情形令人心酸:窑洞残破,不通公路,劳作全靠肩扛手提,产品大量积压。

第一步,陈各辉拿出积蓄,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窑,降低生产成本。

2016年,陈各辉将高源土陶制作技艺成功申报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成为该项目市级传承人。

但经营并没有太大起色,最困难时陈各辉想到过放弃。好在驻村的县纪委监委干部欧阳大柱一直在帮助他,并提醒他必须创新,否则就没有出路。

欧阳大柱找来不少资料供陈各辉参考。陈各辉受到启发,慢慢打开了思路。他俩商讨认为,高源村的传统土陶制品的品种、色彩都很单一,已经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把土陶做成现代艺术品,才能重振市场。

多方学艺

创新推出墨彩土陶

2017年初,陈各辉背上高源村的陶泥,外出求教、学艺。

高源村陶泥柔性差,不适宜制作造型多样的土陶。这是陈各辉面临的难题。

经多番打听,陈各辉得知广东一家工艺陶瓷厂有这方面的丰富经验。

陈各辉来到这家陶瓷厂想拜师学艺,却连吃“闭门羹”。

陈各辉不气馁,他每天一大早守在厂门口,寻找机会。10多天的坚守,感动了该厂70岁的首席技师吴建黎。吴建黎研究陈各辉带来的陶泥后,手把手教他如何优化陶泥配制,增加柔性和黏性,以制作更薄、造型多样的陶坯。

陈各辉还专程到长沙铜官窑、江西景德镇等地,学习陶器设计、制作。在江西景德镇学艺时,正值8月酷暑。白天,陈各辉在陶瓷厂一边抢着干活,一边见缝插针请教。晚上,他在狭窄的出租房“复习功课”。

一开始,陈各辉做一个寿桃土陶坯体要花一天时间。到后来,他做关公、骏马等土陶坯,也驾轻就熟。

在学艺、创作的过程中,陈各辉发现土陶坯体吸水性强,有类似宣纸的特质,在坯体上创作书法、中国画,飘逸、圆润、饱满……

但让陈各辉意想不到的是,他用传统彩色釉浆在土陶坯上创作书画,进窑烧制后,却色彩暗淡、画作模糊。

陈各辉想,也许调制适合高源土陶特点的釉浆,会解决这一难题。他一次次用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矿物原料,试制新釉浆,却一次次失败,残次品堆成了一座小山。

坚持,终有收获。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攻关,不断总结、反复琢磨,陈各辉最终找到了理想的彩色釉浆配方。

陈各辉主动邀请多地书画名家来到高源村,在土陶坯上创作书画。书画家为其命名“墨彩土陶”,很快引起市场关注。其中,一只高80厘米、宽30厘米的仕女画四方瓶,被上海一名收藏家以3.7万元的价格收藏。

如今,高源村土陶一改昔日灰头土脸的形象,实用性与艺术性融合,焕发生机。

原载《湖南日报》2022年11月23日12版

稿件链接:https://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22-11/23/content_1605070.htm?div=-1

一审:王柯沣

二审:唐善理

三审:戴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