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永州频道

  • 民生在线
  • 伉俪“医”线绽芳华——记“新时代新雷锋”称号获得者、东安县井头圩镇村医夫妻唐军华、伍艳芳
伉俪“医”线绽芳华——记“新时代新雷锋”称号获得者、东安县井头圩镇村医夫妻唐军华、伍艳芳
2023-12-15 08:14:49 来源: 新湖南 作者: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善理 通讯员 严洁 唐俊峰

12月12日上午,东安县井头圩镇岭观村卫生室,村医唐军华专注地为村民看病、拿药、打针;在相距10多公里的上大村卫生室,他的妻子伍艳芳同样忙得不亦乐乎。下午,夫妻俩一起到两个村巡诊……这样的场景,唐军华、伍艳芳已连续演绎23年。

▲唐军华、伍艳芳一同出诊。秦浩 摄

2000年,唐军华、伍艳芳从祁阳卫校毕业,回到家乡东安县井头圩镇上大村和端桥铺镇杨梓洞村担任村医。2004年两人组建家庭后,唐军华、伍艳芳分别调到岭观村、上大村担任村医,一干就是20年。

坚守乡村平凡岗位,守护村民的健康。作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唐军华、伍艳芳夫妻2021年6月获评“湖南好人”,2022年11月被评为“中国好人”。近日,他们夫妻俩被评为湖南省首批“新时代新雷锋”。

23年扎根乡村

奉献最美年华,守护村民健康

“我这条命是唐医生抢回来的!”50岁出头的井头圩镇上大村13组村民唐祯生,向记者述说唐军华将他从“鬼门关”抢回的往事。

今年6月的一天,唐祯生不慎被眼镜蛇咬伤,命悬一线。唐军华、伍艳芳夫妻闻讯火速赶到现场,争分夺秒为唐祯生简单处置伤口后,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载着唐祯生驱车飞驰,半路去迎救护车。30分钟后,唐祯生被送进永州市中心医院抢救。由于赢得救治“黄金时间”,一个星期后唐祯生痊愈出院。

山村行医23载,唐军华、伍艳芳无怨无悔,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最质朴的爱奉献给家乡。

岭观村、上大村留守老人多,唐军华、伍艳芳除了守护两个村1100多户4400多名村民的健康,还常常充当老人的“主心骨”。遇上疑难病症就陪老人到上级医院看病,出诊帮老人捎带生活用品和食品……

当初和唐军华、伍艳芳一起学医的同学,如今大多离开家乡,在各大城市打拼出一番新天地。唐军华、伍艳芳却多次放弃外出机会,选择留在村里。2019年,有朋友介绍伍艳芳去广州一家医院就职,基本工资每月就有1万多元。尽管年综合收入是做村医的好几倍,可伍艳芳还是婉拒了,“我走了,乡亲们看病就难了!”

4万公里风雨跋涉

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唐军华告诉记者,他和妻子长年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村民有需要,一个电话,不管风霜雨雪,不管白天黑夜,都随叫随到。

岭观村、上大村过去都是省级贫困村。伍艳芳回忆,刚开始村里还没有水泥路,夫妻俩出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有时候要走半天才能到达病人家里。

2002年,夫妻俩各自买了摩托车,从此,一辆摩托车、一个药箱,伴随他们每天奔波。“一到冬天,寒风刺骨,骑上摩托车不到半个小时就全身冰凉。”唐军华说,至今摩托车都骑坏了3台,由于长年骑摩托车,饱受风寒,膝关节落下风湿性关节炎,一到冬天就隐隐作痛。

2020年,家里添置了小汽车,碰上寒冬腊月、刮风下雨,可以开着小汽车出诊。而在晴好天气,唐军华、伍艳芳还是喜欢骑摩托车出诊,这样更适合山间小路出行。

唐军华担心妻子晚上一个人出夜诊不安全,就把出夜诊的重担都扛在自己肩上。“几乎平均两三个晚上就要出诊一次。”唐军华对记者说,出夜诊对于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今年11月上旬的一天晚上,接连两次出夜诊的唐军华疲惫不堪回到家,已近凌晨4时。他刚躺下,又有电话打来。当再次出诊回到家,已是天亮日出了。上午8时,唐军华又准时出现在岭观村卫生室。

“我们苦点累点,病人的痛苦就会少一点,村民的健康就会多一点。”唐军华、伍艳芳20多年累计接诊13.3万余人次,出诊2.8万余人次,行程达4万余公里。

如今,乡村通了水泥路,老百姓出行、他们走村入户给村民看病更方便了;村卫生室的诊疗条件大幅改善,诊疗设备、药品越来越齐备,村民的健康也越来越有保障。

原载《湖南日报》2023年12月15日08版

https://epaper.voc.com.cn/hnrb/html/2023-12/15/content_1663481.htm?div=-1